时间: 2024-10-22 23:58:00 | 作者: 火狐体育线上平台-钢铁冶金
第十二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Afro-Asi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chemists, AAAPG)于2024年10月18-19日,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举办。AAAPG会议发起于1985年,是聚焦油气勘探开发中地球化学理论和技术前沿的一项周期性、研讨型国际学术会议。作为创始成员国,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三次会议,2024年AAAPG会议再次在中国召开。本届会议的主题是“亚非油气勘探开发新进展与区域资源环境协同发展”,以应对亚非地区当前超深层与非常规油气领域,所面临的综合勘探开发和资源环境效应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难题。
本届会议共有来自全球12个国家的能源企业、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领域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包括澳大利亚、巴西、加拿大、丹麦、德国、印度尼西亚、利比亚,尼日利亚、塔吉克斯坦、英国、美国,当然还包括中国。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水昌主持,两院院士戴金星、贾承造、朱日祥、王铁冠、孙龙德、王成善、赵文智、金之钧、彭平安、沈树忠、郝芳、李宁共13位院士出席。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道伟,股份公司副总地质师兼中国石油勘探开发院党委书记李国欣向会议致辞。来自国际能源信息署、德国亚琛工业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丹麦奥胡斯大学、美国中央密西根大学等6位国际知名学者、国内油气勘探领域6位院士及7位知名学家做大会主题报告。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道伟在致辞时指出,中国石油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布局实施了“油气基础地质研究与实验新技术”“大气田成藏规律与勘探关键技术探讨研究”“地质氢形成机制和开发技术探讨研究”等一系列油气地球化学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技术项目,组建了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实验平台,形成了以“超深层多途径复合生烃理论”“湖盆咸化机制与源内油气富集”“地球系统演化与黑色岩系油气资源形成”等为代表的一批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了亿吨级油田、千亿方级气田的勘探发现。
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国欣指出,亚非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全球能源版图的重要组成部分,油气地球化学作为连接地质科学与油气产业的桥梁,是推动油气行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引擎。亚非地球化学界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些全球能源科技问题,亟需国际油气行业全体科学家一起努力、加强交流,一起应对挑战。
国际交流,观点碰撞绽创新。AAAPG会议先后在印度、中国、澳大利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印度尼西亚举办。每到一个国家,都以国际化的方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观点的碰撞创新。
全球甲烷排放问题同样引发广泛关注。经合组织国际能源机构的Courtney Turich研究表明,目前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并详细的介绍了国际能源署应对这一问题的政策措施。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 Michael A. Abrams 教授发现,构造外运移、圈闭机制和储层相态对 非常规资源(UCR)生产至关重要,需进一步研究外部充注对生产的作用机制、束缚油的贡献以及储层相态影响。
Wang Boqing博士通过一系列分析金刚石和生物标志物浓度曲线,提出尼日尔三角洲白垩纪和第三纪储层经历了多次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充注,表明深部白垩纪油源对储层中的烃类复合物有重要贡献。
在氢气领域,北京大学金之钧院士分享了天然氢的勘探研究现状,探讨了氢气生成的机制,为氢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王晓梅教授聚焦“无机富氢流体与有机质复合生烃效应”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水—岩—有机质加氢生气”和“H2—有机质加氢生气”两种加氢模式,展望了天然氢气资源大规模聚集的良好前景。
在煤岩气领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的李国欣教授回顾了中国煤岩气勘探开发的历程与现状,提出了该领域面临的三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他指出,煤岩气作为中国天然气持续增产的重要战略接替资源,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杨海风教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海油渤海油田勘探新进展与重大突破,指出未来将在沉积体富砂性预测、有效储层形成机制和预测、低渗储层产能释放等方向进行着力攻关。
本次大会共设置4个分会场,聚焦区域油气勘探进展、超深层、非常规、分子与同位素、大数据分析与新技术、油气伴生资源与天然氢气等10个专题。分会专题报告引起了参会代表热烈讨论,为亚洲、非洲地区以及全世界内地球化学和勘探领域的学者们搭建了一个丰富理论认识、聚焦技术瓶颈、明确攻关方向的广阔平台。(原上)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非常明显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度的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减少相关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说明,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
进入新时代以来,广大林草科研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潜心科研攻关,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助力农牧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走向振兴,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林草领域的科学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新产品出售的收益占据营业收入比重为37.02%,比上年提高0.89个百分点,较2018年提高6.32个百分点,比非专利密集型产业高15.85个百分点。
王方定利用各种机会,不厌其烦地为年轻人作报告。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只要是与年轻人相关的学术会议、交流会以及座谈会,王方定都一定参加。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142个路口,早高峰的红绿灯时长与平峰时不同。算法赋予信号灯“大脑”,让以往的“车看灯”变成“灯看车”。经测算,每个路口的通行效率能大大的提升13秒。
为了更准确检测出亚硝酸盐的存在,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固体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蒋长龙、杨亮研究团队设计出一种新方法,制备出了针对亚硝酸盐的荧光可视化快检技术,在实时同步可视化检测亚硝酸盐领域取得新进展。
10月8日,世界经济论坛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人工智能”是这份名单背后的关键词。
据了解,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中国将统筹利用首次载人登月前的飞行试验以及载人登月的任务机会,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
“祥云”AS700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艇。
王贻芳说,江门中微子实验已吸引17个国家和地区、74个研究机构的750位科研人员参与,采取经费投入分担、技术共同研发、科研成果共享的方式推动全球中微子研究共同进步。
中国科普研究所调研发现,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企业家等对如何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仍有困惑。因此,开展有关新质生产力的科普工作,有利于领导干部、企业家增强对新技术、新动能、新模式的认知,把握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大趋势,更好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点和发展规律,促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